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 桂林核心竞争力在提升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赵乐秦提出,文化是桂林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市要唱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三部曲”,把文化与旅游、生态等各方面融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文明和正能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这已成为桂林市委市政府发展建设桂林的共识。
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央视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中有很多桂林元素、老外在东巷感受桂林文化魅力、逍遥楼前,小朋友朗诵《桂林山水》。
寻找文化的力量 挖掘文化的价值
桂林核心竞争力正在提升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庄盈 周文琼)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今年4月26日晚,历时2年多保护修缮的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重获新生。当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在正阳东巷街口宣布正式开街。
坐落在桂林市中心靖江王府正阳门前的东西巷,就像一部时光收录机,收录了老桂林的市井生活风貌,也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
对其进行修缮改造,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的重要举措。它的重装上阵,不仅延续桂林城市发展文脉,进一步丰富桂林旅游文化内涵,展现桂林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光彩和魅力,也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一张新名片。
赵乐秦提出,文化是桂林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市要唱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三部曲”,把文化与旅游、生态等各方面融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文明和正能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这已成为桂林市委市政府发展建设桂林的共识。
靖江王陵。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唱完船歌唱山歌,唱完情歌唱渔歌,唱出各族人民心中的幸福歌”……6月9日中国传统端午佳节,中央电视台携手桂林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奉上了一席将中国传统端午文化与桂林元素充分融合的文化视听盛宴。“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央视三套综艺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节目播出后,不仅电视观众们好评如潮,央视内部也进行了表扬,业内专家充分肯定。节目播出期间,电视大数据系统“酷云EYE”实时显示,“歌从漓江来”在央视所有频道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央视“歌从漓江来”端午特别节目的热播,是桂林与央视携手,“名媒名城名节”叠加效应激情绽放的一次精彩呈现,也是桂林精品文化发展的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国梦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实施精品创作繁荣工程,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精品创作欣欣向荣。
新创桂林渔鼓《梦圆》,作为代表广西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加“向党汇报———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壮族末伦《堵寨门》,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群星奖”复赛选拔。重排大型彩调剧《五子图》,创作大型舞台精品剧《山水传奇》,倾力打造杂技剧《漓江神韵》,积极做好桂剧《龙隐居》的改编工作和川剧折子戏《三口岔》、《武松杀嫂》、《阴阳河》的排演工作。完成了电视纪录片《红军长征过桂北》剧本创作,筹拍纪录片《美丽漓江》,反映桂林本土文化特色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醉美原创》已正式开播。在2015年度全区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我市有80多件作品获优秀奖,多篇作品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数继续稳居全区地市前列。
●经典文化地标纷纷重现
赵乐秦曾主持召开“桂林人·桂林文化”专题座谈会,他在会上说,让外地人更了解桂林人,让桂林人更了解自己,这就需要把桂林的人文精神精辟地概括总结出来,增强桂林人的文化自信。
在深入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程中,我市建设、恢复、改造一批文化地标性项目,成为我市文化发展的亮点。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独秀峰下,漓江西岸,始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人文地理坐标齐名,名人骚客荟萃,但最终湮灭于历史尘烟中。去年1月,桂林市委提出要重建这一承载桂林千年历史记忆的名楼,打造桂林历史文化新景观。
今年4月26日晚,在众人的期待中,赵乐秦宣布逍遥楼正式开楼。作为漓江边上一道璀璨的风景,逍遥楼穿越千年再次成为桂林市的地标性建筑。
“逍遥楼闪着金色光芒,夜色中犹如仙台楼阁,景色美不胜收!”来自江苏的游客隆宇惊叹道。
重建后的逍遥楼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定位为有适度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观景的历史景观建筑。建筑风格为唐宋风格,总高度23.6米,为建造在1.5米台基上的二层三檐阁楼式建筑。站在楼上远望,象鼻山、訾洲、七星岩、伏波山、尧山以及漓江尽收眼底。
说到游客隆宇在桂林城最喜欢的地方,那就非靖江王府这一片区域莫属。这里带给她惊喜的不只有逍遥楼,还有旁边另一新文化地标———桂林正阳路东西巷。桂林正阳路东西巷包含了正阳路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一片历史街巷,也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
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于2013年启动了正阳路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还原东西巷明、清古风貌建筑群,结合桂林旅游资源,旨在打造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整治或“建新如旧”,还原王城门前广场和公共空间的用地功能,拆除王府城墙东侧的搭建房屋,调整为绿化用地。桂林历史上的谢和赓故居、岑公馆以及熊同和药铺、张永发、黄昌典等“老字号”也在此以实景恢复,打造成为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文化复合型历史风貌街区。改造后的东西巷以新的繁华风貌,向游人展示其独有的历史韵味。
隆宇顺着东西巷走到正阳门,就看到了桂林正在实施的又一项历史文化工程——— 靖江王府“拆围透墙”。说到桂林的历史文化地标,靖江王府不能不提,它一直被认为是桂林城最显著的标志。但是由于历史变迁,王府除西侧城墙外露,其余三面均掩没在倚墙而建的建筑中,且街巷之间互不通畅,导致王府感知度较低。
因此,从空间环境上凸显王府的立体感,整治周边街景巷道环境,理清城墙、巷道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我市从2015年7月底开始对靖江王府进行“拆围透墙”,从空间环境上凸显王府的立体感,整治周边街景巷道环境,理清城墙、巷道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王府城墙露出来,提升王府空间感知度,更加彰显其历史文化品位。目前,靖江王府“拆围透墙”拆除工作全部完成,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步道修建、城墙修缮和景观设计等,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散珠碎玉”渐成“珍珠项链”
在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上,如果说经典文化地标是闪闪发光的钻石,那么星星点点的“文化珍珠”,会将桂冠点缀得更加璀璨。在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程中,我市还通过研究一批课题,开展一批活动,实施一批项目,扎实推进,努力把桂林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串起来,进行抢救式搜集,整理归纳,装订成册,找专家进行鉴定,使其形成完整的桂林历史文化遗存。
榕湖北路上有一处幽静的院落,院门前一棵银杏挺拔而立,紧挨着它的是一个刻着“国际新闻社桂林总社旧址”字样的标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条重要消息从这里发布。
像这样的文化标识这几年陆续在桂林街头亮相,这些标识既是一个个精致的城市小景,同时又是宣传介绍桂林抗战文化的地标。至2015年底,第一批历史文化标识(桂林抗战文化标识)共19处已建成,其中文化名人住地标识8处、重要文化团体地标9处、重要军事设施地标2处,总投资180万元。这批历史文化标识以城市雕塑艺术作为表现形式,彰显了桂林抗战文化元素,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城市小景和一座座介绍桂林抗战文化的丰碑。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新展示馆及《桂林山水家园》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园区环境整治、小平足迹广场、旅游厕所、危岩治理、搬迁安置等19个子项目相继完成。而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基本框架初步呈现。靖江悼僖、怀顺、昭和、安肃、温裕、宪定、荣穆7座王陵陵园考古清理发掘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被评定为国家最高级A级考古项目,并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
最近,桃花江畔的李宗仁公馆又被再度开发,成为再现郭德洁女士风采的我市首个女性专题陈列馆。这也是我市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的全新尝试。在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烟云留下诸多痕迹,其中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旧居)现存28处。市各级文物部门和相关单位按照“成熟一个、修缮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对正阳东巷岑氏家祠、灌阳唐景崧故居、桃花江李宗仁公馆、会仙白崇禧故居、木龙湖李济深故居等进行保护和修缮。
这些举措,使得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