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巷开业后人流骤增 解放东路一带遭遇“肠梗阻”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不少司机抱怨,自从正阳东西巷开业后,解放东路这条原本通行压力就较大的道路,如今更是遭遇了“肠梗阻”。对于解放东路东西巷口马路的拥堵现象,采访的司机和行人都有一肚子的“不爽”。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张苑 陈静 文/摄)“从十字街沿解放东路到解放桥,短短几百米的路程,开车硬是走了十几分钟。特别是经过王城商厦到东西巷的斑马线时,一波又一波的行人简直在摆‘龙门阵’……”近日,一位市民懊恼地向本报爆料。这样的烦恼对于经常开车途经解放东路的司机们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不少司机抱怨,自从正阳东西巷开业后,解放东路这条原本通行压力就较大的道路,如今更是遭遇了“肠梗阻”。
东西巷商业街区建成开业后,激增的人流让原本就车流不少的解放东路通行情况显得更为严峻。
据了解,2013年8月1日,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正式开工。经过近三年的持续修缮和建设,今年4月26日,东巷正式开街,与逍遥楼、靖江王府连成一片,成为桂林市中心新的经典历史文化街区地标。6月6日,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业。作为我市中心城区唯一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商业区,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业无疑为桂林增添了一份魅力。几个月来,东西巷每天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及游客。正阳东西巷与正阳步行街连成了一片商业文化区,许多游客和市民频繁穿行于正阳东西巷与正阳步行街之间,而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口与王城商厦之间的斑马线便成为了行人过街最便捷的必经路。
由于每天有大量的行人穿行斑马线,这对行驶在这条道路上的机动车来说,无疑增加了通行难度,走走停停甚至寸步难行成了常有的事。近日,记者选择不同时段,驾车通行解放东路,现场体验这条屡被市民抱怨的易堵路段。
在连接东西巷和正阳步行街的斑马线上,行人经常随意穿过,影响了车辆的通行。
记者分时段“测”堵况:傍晚夜间遭遇“最慢车速”
场景一
时间:7月7日上午7点50分
现场体验:
上午7点50左右,记者驱车从解放桥沿解放东路向西行驶。由于正值早高峰,车行驶至解放桥西头时,前方的车辆排成了长龙,车辆行驶速度明显放慢。当行驶至东西巷与王城商厦之间的斑马线时,三三两两的行人陆续横过斑马线,其中以老人及小孩居多,一些老人推着童车缓慢横过马路,还有不少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面对零零散散的过街人群,大多数司机都停下车礼让行人,但也有少数司机不停按喇叭甚至与行人抢道。
总体感受:
记者从解放桥西头驱车到十字街口,大约用了4分钟。虽然早高峰时间道路上通行车辆较多,但由于该时段过街的行人并不多,因此总体感觉还比较顺畅。
场景二
时间:7月7日中午12点15分
记者体验:
中午12点多,记者驱车从十字街文化大厦往解放桥方向行驶,此时街道上的行人明显多了起来。途经王城商厦门前时,横穿马路的行人变得十分密集。由于正午时分烈日暴晒,行人大多撑伞挡住了视线,对于来往的车辆视而不见,不少行人悠闲缓慢地穿过斑马线。由于过街人多且无序,车辆只能选择在斑马线前等待,等行人数量较少时才能见缝插针驶过斑马线。
总体感受:
记者从文化大厦行驶到解放桥西头大约用了6分钟。在王城商厦斑马线前大约停留了3分钟。斑马线上人车秩序较为混乱,人车混杂通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场景三
时间:7月7日下午6点30分
现场体验:
下班高峰时段,市中心一带道路上车辆十分密集,解放东路被大大小小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王城商厦门口的斑马线过街的行人一拨接一拨,每拨过街的行人都有十几人,把道路堵得满满当当的,而且行人过街十分密集,车辆基本不能找到“空当”穿过斑马线。有的司机忍不住按喇叭,有的司机为了争抢通行空当随意变道,引来了其他司机的不满。
而在路边的非机动车道也被电动车挤满了,一些电动车甚至相互刮碰,还有不少电动车为了方便通行,直接开到了机动车道上。大多数行人似乎习惯了在车流中穿行,一些行人甚至对机动车司机和电动车驾驶员按喇叭提示也毫无顾忌。
总体感受:
记者从文化大厦行驶到解放桥西头大约用了8分钟,行车速度始终保持在5km/h—15km/h之间。道路上人车混杂,再加上路边流动摊贩来“添堵”,车辆行驶起来可谓寸步难行。
场景四
时间:7月8日晚9点30分
现场体验:
夜间时分,正阳路步行街和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灯火通明,人群熙攘。解放东路上车水马龙,王城商厦前斑马线过街人流十分密集,每分钟都有上百人。来往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频频被穿行的人流“拦下”,造成了整条路段拥堵。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再加上路边推着三轮车的流动摊贩相互抢道,场面混乱。一些电动车被“逼”到了人行道上,行人在混杂的车流中提心吊胆地穿行。
总体感受:
记者驱车从文化大厦行驶到解放桥西头大约用了10分钟。其中在王城商厦和东西巷口斑马线前停留了7—8分钟。道路上人车混杂,就像一个大集市。
来往的车流、人流,随意停放的车,还有乱摆的摊贩,让原本比较宽敞的道路显得拥挤不堪。
市民声音:行人怨车急 司机嫌路堵
对于解放东路东西巷口马路的拥堵现象,采访的司机和行人都有一肚子的“不爽”。
司机:走不完的行人,总是堵的道路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开车经过解放东路,真是有苦说不出。明明正常车程只需要10分钟,但因为堵车,每天都要提前十几分钟出门,才能保证上班不迟到。”市民罗先生抱怨道。他告诉记者,早些年虽然这条路也经常会堵车,但至少没有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自从东西巷开业后,过街的行人多了,每次经过斑马线时就心情不好。“现在不是都提倡礼让斑马线吗?我是经常礼让,但那么多的行人一拨紧接着一拨地横过马路,如果一直礼让我就不用过斑马线了。行人也应该礼让一下车辆,至少可以集中过马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零散横穿马路为难司机。”罗先生说。
已有13年驾龄的专车司机黄师傅说:“我接客人每次从解放桥到十字街都会选择过解放桥后右转到滨江路,再穿过凤北路到中山中路。因为解放东路太堵了,这样绕行虽然路程有点远,但至少可以顺利通行,而不用忍受和行人抢道的痛苦。”黄师傅告诉记者,一开始有些客人还不理解这样的绕行,但之后算下来不仅花费的车费与原计划路线差不多,有时绕行反而比直行用的时间还短。后来不少客人就主动要求绕行。
行人:好危险的斑马线,到底应该怎么过?
这边机动车司机纷纷抱怨,那边行人们也有一肚子牢骚。
“现在的司机太霸道,我每次从王城商厦过马路到东西巷都会遭到好多车的围堵。因为没有过街信号灯,我只能跟着人流过,但好多次车辆都会把原本集中的人流硬生生地分开。”市民李先生说道,本来东西巷开业迎客是好事,桂林又多了一处游览休闲的好去处,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过街模式,可能会损害桂林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有时真的不知道怎么过这条路,如果有立交桥或是下穿通道就好些。”在采访中,市民马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就在附近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东西巷改造的时候就挖了靠近建行这边的地下,她跟同事还以为是要建设下穿马路的地下通道,谁知建好了才发现是地下商场。“都挖了地下商场了,怎么不干脆建好地下通道呢?”
廖阿姨家住在王城附近,她每天会去位于榕荫路的女儿家,东西巷的斑马线是廖阿姨每天的必经之路。“是不那么容易过,司机有时会让,有时不会让,自己走倒还好,如果带着小外孙就不那么好过斑马线了。”廖阿姨说,她不怪不礼让的司机,因为前面有红绿灯,有时让了行人,汽车又得等很久。在廖阿姨看来,建一条专门走行人的天桥或是地下通道更能解决问题。
“书城门口的斑马线有个遮阳棚,方便行人在过马路时等待,东西巷这个斑马线没有设置,好像不那么便民呢。”不少市民觉得,有个遮阳棚,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延长市民过马路等待的时间,而不至于随意穿行。
车多人多,经过斑马线时,行人和司机都有不少抱怨。
各方建议:城市道路如何便民又畅通?
关键词一:人车礼让
“人、车、路和环境构成道路交通的要素,而人是最主要的核心。”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余教授谈到,当“堵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顽症”,我们在分析城市道路建设滞后、公共交通网欠发达等客观原因的同时,也看到许多市民因不文明的行为加剧了道路的拥堵。这些主观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采访中,一位路面交警对记者表示,“礼让斑马线”体现的是对行人路权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一个城市应有的气质。“礼让斑马线”不仅仅是车要让行人,也需要行人有良好的秩序,而这是否能形成自觉和习惯,不仅需要法律的支撑,更是要靠每一个市民的自觉。
“如今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生活追求,驾驶人员的行车文明礼仪和素养也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形象。”在桂林从事旅游行业的马强说,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桂林人更应该维护桂林城的美好形象。行车文明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关键词二:合理疏导
“面对目前人多车多的现状,我们交警部门只能尽力疏导,但没法24小时值守,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在采访中,市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说。他介绍,目前针对秀峰辖区书城门口、东西巷、解放东路等多条斑马线,他们都在高峰期投入大量的人力,“有民警也有协管,还有志愿者。因为地处核心商业区,这些路口车流量人流量都很大,高峰期需要6-8名人员才能勉强维持,但这样的维持也不是长久之计。”
该负责人说,就书城门前的斑马线来说,目前交警方面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高峰期加强对行人、车辆的指挥疏导。而要治本,还需要有像地下通道或是人行天桥这样的立体交通形式。
针对市民提出的在东西巷斑马线上设置遮阳棚的问题,该负责人解释,书城门口的斑马线是“Z”字形的,是因为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有足够的宽度,而东西巷街口的斑马线,绿化带宽不足1.5米,如果设置遮阳棚,会影响主干道的车辆通行。
关键词三:立体交通
“一般来讲,城市主干道与各支道的开口间隔应在800米以上,如此才能保证车流的延续性和顺畅性。综观桂林的中山路,沿线交通吸引源较多,仅从北极广场到上海路立交桥,每隔三五百米就有红绿灯,行人与车辆争道现象突出,车流断断续续地行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文勇博士表示,处理好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管理,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措施。
李文勇告诉记者,他们做过调查,目前东西巷口斑马线高峰期大概每小时通过5000辆车次,6000人次,东西巷商业街区的建成将该区域的通行由原本的生活需求变为商业需求,这样激增的人流使得原有的斑马线超负荷,人车流混杂。李文勇说,安装信号灯可以提高行人过街的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的状况,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建立体交通。
李文勇建议,像书城门口、东西巷口这类重要交通节点可以建立天桥或是地下通道,疏解周围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
在采访中,桂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冯教授也表示,在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上应多考虑立体交通的设置,这样更有利于加强交通的梳理和引导。
在这次采访中,多个部门都透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破解老城区交通瓶颈。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一批重要交通节点和道路、桥梁、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目前市里已经将建设天桥纳入议事议程。我们期待天桥等交通设施早日建成,让全市交通变得通畅。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