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老照片:漓江 可以让爱情更美丽的河流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桂林一对新人邀请宾客时别出心裁,将请帖写在一张张漓江风景照片上,以彰显婚姻仪式的新潮和隆重。
42年前,一段历经风雨的恋情走进婚姻殿堂。新人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室内布景,而是在漓江边拍下一生最珍贵的结婚照。
如今,漓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婚姻圣地。像这对新人一样穿上婚纱礼服,在漓江两岸青山绿水间拍下了唯美婚纱照的情形,常常可以看到。
跨度半个世纪的三张照片,记录着不同年代三个婚姻的起点。而亘古不变的漓江,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新人“相伴终身”的誓言。同时也证明着,漓江绝对是一条能让爱情更美丽的河流!
这是桂林收藏爱好者马贵希从别人手里淘来的一张老照片。以漓江伏波山段为景的这张照片,曾是一对新人用来邀请宾客的结婚请帖。这也是目前所能发现的唯一以漓江风景照为请帖的个案。(图片由马贵希提供)
这是1974年,市民唐方振和李林妹在象鼻山山顶拍下的结婚照。漓江,成为他们婚姻的见证。(图片由唐方振提供)
这是摄影师今年在漓江边给一对新人拍摄的婚纱照。(图片由维纳斯婚纱影楼提供)
这张拍摄于42年前的老照片,如今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奇峰小筑小区一户人家抽屉的相册里。42年后,照片里的漓江轮廓没有太多的变化,而照片里这对年轻人却已年近古稀。
摩挲着这张旧照,两位老人尘启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年轻时,唐方振和李林妹,一个家住在文昌桥头,一个家住通泉巷,相距不过两三百米。两人或许无数次擦肩而过,但在芸芸众生中一直无缘相识。
命运,终究让这两个年轻人有了相遇的机会。
1965年,作为知青的李林妹和唐方振先后下放到二塘茶厂。有一次,厂里选派知青到伏波山码头接运一批毛竹,两人都在名单里。就是在这漓江边,唐方振在心里埋下了对李林妹的情愫,“大伙第一次运毛竹,笨手笨脚,她就忙着指导如何捆绑、搬运。那麻利、干练的身影,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到了中午,知青们各自回家吃午饭。唐方振和李林妹这才发现,两家住在同一条街道上。相伴回家,两人打开话匣子,开心地聊了一路。此后每次收工回宿舍,两人都会心照不宣地走在队伍最末尾,就为了能多聊上一会天。
但一思及爱慕之情,唐方振每每欲言又止。在那个特殊年代,婚恋的身份认同是以阶级成分为标识的。唐方振的父亲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属于“黑五类”;而李林妹出身于工人家庭。时值文革,这种阶级身份壁垒更是难以逾越。
终于有一天,在朋友的鼓励下,唐方振还是鼓起勇气写了一张表白的小纸条。接过小纸条,李林妹没有给出答案,可心里却又羞又喜——— 她也早已钟情这个多才多艺、性格活泼外向的年轻人。
1971年,知青生活结束,两人都回到了桂林城。李林妹向家人坦承了这段恋情,果不其然遭到父母和弟弟的反对。李林妹的父亲几次找到唐方振的父母,表示绝不同意两人结婚。李林妹的弟弟也几次告诫唐方振,远离她姐姐。
面临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两个年轻人依然牵紧着双手,没有退却。有一天,李林妹还是坚持把唐方振领到了家里。见到李林妹的家人,唐方振再次鼓足勇气,说了一段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话,“如果她不愿跟我在一起,我现在就走;但如果她选择了我,那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我们在一起。”
坚定的爱情,感化了父母的心,最终也突破了历史桎梏。1974年,两人领证结婚。
老人还记得他们的第一个家——— 一个只有9平米,由一个豆腐作坊改成的小平房。在这间只有1个直角的屋子里,仅有的三件家具都是唐方振自己动手打造的“小一号”,一张床、一个五斗柜和一个写字台。前来送上祝福的宾客,只能挤过半米来宽的走道,坐在床上。
对于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婚房还有一个物件必不可少——— 结婚照。为了给无怨无悔跟着自己的妻子一个特别的结婚纪念照,唐方振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照相馆布景照,而是决定去外景拍摄。
“想来想去,漓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又有青山、绿水的美景,没有哪个地方比它更适合作为我们爱情的见证。”1974年5月初的一个上午,唐方振找来喜欢摄影的朋友曾耀庭,带上妻子一起爬上了象鼻山山顶。
两个新婚的年轻人,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在普贤塔附近互相依偎着、微笑着,拍下了这张以漓江为背景的结婚照。照片被放大成10寸规格,用一个玻璃相框装起来,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在这张照片下,两个选择共度一生的年轻人为柴米油盐奔忙,随孩子出生、长大,他们年轻的脸庞也渐渐有了皱纹……
“42年了,这张结婚照已经有些发黄,但我们的爱情一直都在,有漓江作证。”当唐方振念起结婚30周年纪念日写给妻子的情诗时,李林妹不再年轻的脸庞上依然会有羞涩的笑容。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