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小龙村:小学里来了一位22岁的女校长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 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处教学点,小龙小学一共13个学生、3位老师,1994年出生的郑庆今年9月1日刚刚走上讲台,是这个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同时还是小龙小学的校长兼教导主任。在山村的教学点里,一般只开设学前班到四年级的课程,学生们如果升至高年级,就需要到乡镇上的中心校就读。由于小龙小学的三年级没有招到学生,学前班的两个学生也被并入了一年级,所以学校里的三位老师正好一人带一个年级,而郑庆所教的就是年龄最大的四年级。
桂林日报记者李慧敏 文/摄
22岁、“90后”、无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都是郑庆身上与同龄人共有的标签,然而一离开校门就当上了校长,这一经历却让这个“小女生”足够与众不同。
来到小龙小学后,四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课程,都由郑庆一人负责。
“最美乡村”里的“最年轻”校长
灌阳县新圩乡小龙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村舍身处群山环绕的洼地之中,阡陌交错,鸡犬相闻,一千多个村民生活于此。2014年小龙村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次年又获得“广西特色旅游名村”称号,许多市民对其有所耳闻还是因为它“双胞胎村”的趣闻。
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处教学点,小龙小学一共13个学生、3位老师,1994年出生的郑庆今年9月1日刚刚走上讲台,是这个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同时还是小龙小学的校长兼教导主任。在山村的教学点里,一般只开设学前班到四年级的课程,学生们如果升至高年级,就需要到乡镇上的中心校就读。由于小龙小学的三年级没有招到学生,学前班的两个学生也被并入了一年级,所以学校里的三位老师正好一人带一个年级,而郑庆所教的就是年龄最大的四年级。
“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会一来就当校长,一般不都是从老师开始做起的吗?”郑庆是灌阳镇鹤龙村人,今年6月刚刚从桂林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毕业后她需要按所签署协议回生源地在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教育6年以上,职位由定向县安排。在正式上岗前,郑庆只有两个月在新圩乡中心小学实习的经历。
“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们都是免费师范生,也有好几个被分配到附近的小学里的,但只有我一个当了校长,其他人最多也就当一个教导主任。”郑庆说,村民们对于这样年轻的校长也感到十分稀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另外两个老师年龄比较大不会使用电脑,所以县里才会安排我来吧。就这段时间的工作来看,校长需要统计各种数据做成表格交给上级的教育部门,写一些材料,接到通知的话就要去乡里开会,其他的好像就和普通老师没有什么区别了。不过我现在刚上班半个月,一切都还在摸索中。”她说。
郑庆与学生们站在一起,娇小的身材让她看起来像一个“高年级的学生”。
繁多的课程、清苦的条件 新校长之“路”并不好走
和许多新手老师一样,如何管住学生、把课上好、让孩子们掌握好知识成为了摆在郑庆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我们学校里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学业的关注也远没有父母那样多。缺少家长的配合,教学的压力就全放到了老师们的肩上,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孩子们都很听话,学习成绩也还不错。”
在小龙小学里大家都叫她“郑校长”,但她显然对于这个新头衔还不太适应,听到这个称呼总是略带羞涩地笑笑。一个人带一个年级,意味着从早到晚每天的6节课,无论是语、数、英还是音乐、美术、体育都要由一个老师完成,学校里的另一位老师周玉娟在小龙已经教了八年书了,依然觉得每天的课业对于老师来说有些繁重:“每天的课都是满的,早上的课间为了孩子们的‘营养早餐’,需要帮他们每个人准备一个白煮蛋,午休时间用来改作业,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可能只有全校合并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稍微休息一下,校长比我们事情还要多一些,她的压力可能更大。”
郑庆感受到的不适应还来自于生活条件方面的清苦。小龙小学里只有一栋校舍,教师没有住宿的地方,每天郑庆和周玉娟都需要骑着摩托车翻过山,来往在灌阳镇上的住处与学校之间。进出小龙村需要走山路,普通的电动自行车走不了,只能开摩托车,在此之前郑庆从没碰过摩托,只好硬着头皮学。“上周五我刚买了一辆女式摩托车,周末练习了一会儿,周一就骑来上课了。但是到了冬天山里下雪之后道路结冰,车都走不了,我们就只能在教室里凑合住一晚。”郑庆说,“希望这两年我们学校能把宿舍建起来吧,这样我们上课也能方便很多。”
令人惊讶的头衔背后,是乡村教师匮乏的现实与无奈
今年的教师节是郑庆的第一个教师节,曾经实习时教过的学生发来一句节日的祝福让她高兴不已。“我很喜欢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职业有着天然的责任感。而我现在又是校长,责任更大,要学的东西也更多,我现在就想把事情踏踏实实地做好。”她说。
今年桂林市助学联合会在教师节的前夕来到小龙小学给师生们送上了中秋节的礼物,志愿者们想用这样的形式鼓励一下这些坚守在山村教育阵地上的老师。近年来,乡村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引人关注,桂林市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结构,补充一批留得住的农村教师,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包括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特岗教师2000多名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对乡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教师在绩效工资、评先评优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等等。
然而,改善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一些大山的深处,乡村教育的问题依旧。和其他乡村教学点一样,学生和老师双双缺少、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也困扰着小龙小学。郑庆认为,这也是自己一出校门就被“委以重任”的原因“这几年学校的学生每年都在减少,这个学期比上个学期少了两个,除了我,学校里也一直没有来新的老师,另外两个老师都已经四十多岁了。”郑庆说。
通过定向培养,许多年轻的教师来到了基层,然而如何让年轻教师真正扎根基层、让“新鲜血液”能留在农村,又是一个难题。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出去外面闯一闯”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对于郑庆这样的年轻人的普遍期待。在言谈之间,她也隐约透露出了对于城市的向往。但我们也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倾斜、待遇的渐渐提升、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山村、愿意留在基层,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不逊于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