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校毕业生的职场“悲喜交响曲”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今年高校毕生们面临怎样的就业问题?这些“90后”新生力量初入职场又有哪些欢乐与忧愁?7月,就业季袭来,记者对我市即将或者已经迈入人生全新阶段的“90后”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生态进行了调查。
讲究与将就待业与就业理想与现实
“90后”高校毕业生的职场“悲喜交响曲”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李慧敏 实习生韦连红)7月,毕业季的喧闹与惆怅刚刚远去,高校毕业生们又将踏上职场的“征程”。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2016届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把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对尚未就业毕业生做到“主动联系一次、提供辅导咨询一次、向用人单位推荐一次”。面对这一政策,有人欢喜有人疑虑,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国家层面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不乏关注。那么今年高校毕生们面临怎样的就业问题?这些“90后”新生力量初入职场又有哪些欢乐与忧愁?7月,就业季袭来,记者对我市即将或者已经迈入人生全新阶段的“90后”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生态进行了调查。
我们的职场故事
就业心态:不疾不徐 先就业再择业
就在半个月以前,桂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6届毕业生冯杰的工作还是没有一点着落,考研的失意让他不像其他应届毕业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职场规划,在大四年级的秋季、春季招聘会期间,冯杰的精力都放在了考研上。而现在,毕业后出路的其中一扇门已经向他关上,找工作的问题十分现实而紧迫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不过,他对此并不感到茫然,“虽然还没找到正式工作,我也不是特别着急,实在不行白天干干专车司机、晚上做网络主播,直播工程制图也行”。做完毕业设计、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之后,冯杰收拾好行李回家准备开始待业的生活。就在这时,他偶然得知一个招聘会的信息,通过应聘拿到了桂林一个建筑设计公司的职位,几乎没有犹豫,冯杰就选择入职了。
“找工作到底难不难?确实还挺难的,有时还有些碰运气的成分。”实际上,冯杰同学就读的是学校里的就业“绿牌”专业。根据《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理学院和艺术学院等5个学院的研究生实现100%就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城市规划2个本科专业实现100%就业。而《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也将增大,成为人才市场的“宠儿”。
不可否认,找工作的困难与否,和大学生们选择的专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即使是冯杰这样有着专业优势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依然会感到压力。现在,冯杰已经入职一周了,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自己工作的内容、同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都需要他从零开始学习。“公司是私企,规模不算大,实习期工资一千出头,转正之后估计也不会很高。但是和我的专业对口,所以我决定先做着,走一步看一步吧。”他说。
根据桂林各大高校的就业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成为了毕业生们的主要就业去向,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指出,就应届生而言,中小微企业的起薪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就职于这些企业的大学毕业生跳槽更频繁。于是像冯杰一样,应届毕业生们先就业再择业渐成趋势。
就业行为:想明白 让就业慢下来
在北方某大学学习网络工程的俊辰去年就已离开校园,然而直到最近,通过公务员考试,他才正式入职,在桂林市的一处机关单位上班。在家待业一年,这样的行为被有的媒体称为“慢就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进行创业考察,慢慢考虑未来的人生道路。据统计,有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市就业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部的张灵告诉记者,桂林市11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2万至3万之间,根据广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系统的数据,2014年桂林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人数为2150人,而2015年为7697人。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系统内的数据会有一定的误差,但是上升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根据麦可思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届大学生未就业人群中,52%的人处于求职状态,31%准备国内外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创业和参加职业培训,17%不求职也无其他计划。
“其实毕业之后,我也去上过一段时间的班,在桂林的一家公司里做程序员。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每天回到家里除了睡觉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所以半个月之后,哪怕是一分钱工资也拿不到,我还是果断地选择了辞职。”俊辰说。之后他就开始逐渐明晰了择业的方向,一心准备公务员考试,事情的结果也总算是遂了他的心愿。
和俊辰类似的“慢就业”行为逐渐增多,折射出毕业生们不愿意将就的心态,以及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态度。
就业理想:寻寻觅觅 合适的职业在哪里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叶萌萌离开高校踏入社会已经两年了,工作也换了三个,最近她又开始有了跳槽的想法。“现在的工作和专业不太对口,感觉晋升空间不大,公司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最近主办的好几个活动都没有办好。”对她而言,最近的两份工作都有些“万金油”的性质,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多少能够真正派上用场。“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桂林市的一家县级电视台上班,后来觉得工资待遇偏低,所以就选择了跳槽。”来到桂林市区之后,她的收入也并没有显著提高,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月薪多在2000元左右,再加上公司前景、晋升空间等等原因,她又换了几次工作。“最近试着在考县里一个电视台的主播。”兜兜转转一圈后,叶萌萌还是回到了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超四成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从专业来看,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2%),文学和农学半年内离职率最高(均为31%)。在2015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2%),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4%)。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与上一代人比起来,就业观念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跳槽的态度吧。不愿意吊死在一棵树上、敢于尝试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工作不满意就试着去找更合适的工作这无可厚非,树挪死,人挪活嘛。”叶萌萌说。
他们的职场建议:职场新人要保持积极好学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曾经话题不休、争议不断的“90后”跨入职场的时间已有几年,今年“95后”大军也初露锋芒。那么在用人单位的眼中,这些职场的新新人类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90后’的表现在我看来要比想象中的好。”冀凤翔是一名“80后”,负责过公司的招聘工作,也是桂林一家互联网相关公司的总经理,他认为,“‘9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更能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对于新事物、新想法的接受程度、适应能力都更好。”
但是他也认为,在“90后”身上少了一些“拼劲”,“我也留意过我们公司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和休息分得很清,下了班之后就去过自己的日子了,不像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那样拼,相对来说对加班的接受程度也更低”。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中小微民企已成主流,冀凤翔认为:“出于减少人力成本的考虑,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理想的应聘者就是能迅速上手工作、独当一面的人,但从目前我所接触的大学毕业生来看,专业技能能达到直接上岗水平的基本没有。当然,这和大学教育与现实就业的脱节有关,并不能全怪学生们。”因此他建议,学生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妨试着跳脱出课本、课堂里的专业知识,多实习实践。“另外作为职场新人,保持积极好学的心态十分重要,从大学出来后,毕业生们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大家其实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谁更努力谁就更有优势。”冀凤翔说。
李晶在一家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工作多年,接触到的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很多。她说:“我个人是支持先就业后择业的,要经历过,才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对于频繁跳槽,她持保留的态度。李晶说:“招聘者对于应聘人多次跳槽的经历会有疑虑,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太过浮躁,没有更深入地积累到工作经验,或是在某些能力上有所欠缺。”
“在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中,企业方面最看重的还是个人的素质、英语水平、为人处世和学习的能力。那些曾经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工作中很可能用不上,都需要重新培训。无论如何,高校毕业就意味着这些学生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曾经在校园中取得的成绩可以暂且留在身后了,这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世界。”李晶说。
经过一周的适应,冯杰已经渐渐习惯了由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换。“公司挺好的,和同事们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也许会长期做下去。就是公司里的女同事有点少。”他开着玩笑说。对于冯杰来说,求职择业的经历就像是《阿甘正传》里的那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下一颗的滋味。而对于全国765万刚刚迈出象牙塔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美剧《老友记》中的一句台词似乎更为贴切———“欢迎来到现实的世界,它不甚完美,但是你会爱上它的。”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