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作走市场后矛盾初显 工人称工作量增大无法承受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月初,象山区部分环卫工人向本报反映,最近一段时间,他们的工作量陡然增大。一些班组从原来的10人减少至4人,工作时间也有所延长。尽管工资相应增加了几百块钱,但他们认为如此大的工作量,根本无法承受。环卫工人所说的变化,源于象山区开始实施的环卫工作市场化改革。……
走向市场的环卫工
记者周绍瑜
7月初,象山区部分环卫工人向本报反映,最近一段时间,他们的工作量陡然增大。一些班组从原来的10人减少至4人,工作时间也有所延长。尽管工资相应增加了几百块钱,但他们认为如此大的工作量,根本无法承受。
环卫工人所说的变化,源于象山区开始实施的环卫工作市场化改革。
今年6月初,象山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环卫业务进行整体外包,由公司承包市场化运作。
环卫工作是一项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当其走上市场化改革之路时,一方面作为市场化管理的企业,有自身的效益追求,而另一方面,环卫工人的身份也在悄然转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既保障一线环卫工人的权益,又能在当下城市环卫考核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做好工作,有效权衡二者利弊,成了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台清洗车正在对路面进行清洗。(七星区一家承包环卫业务的公司供图)
工作量翻倍了?
52岁的谢芳(化名)在象山区从事一线环卫工作,已有10多年的时间,主要负责街道、小区的路面清扫保洁。现在,她的身份从原来象山区环卫站工人,变成了承包公司的员工。
“工作量明显增加,班组的同事也少了。”谈及这一个多月的感受,谢芳感触颇深。
她告诉记者,此前她只需负责龙船坪和南溪山公园附近一共3个小区的清扫保洁工作。自市场化改革后,她的保洁范围就增加了中山南路八一桥至南溪山公园附近的路段。按原来的排班情况,中山南路从八一桥到上海路高架桥路段,一共有4名环卫工人负责保洁,但现在这段路仅有3人。
“清扫面积增加,人员却减少,工作量大大增加了。”谢芳说,现在整个人的工作状态是“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的机会“上厕所都得小跑着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一线环卫工人对工作量增加的反映确实比较强烈。
在象山街道办片区,工人们说,以临桂路和交通路的清扫保洁为例,这两条路附近有机关单位、医院、商铺,人流密集,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比较大,路面的保洁工作也比较繁重。原本,这两条路都分别安排了两名环卫工人保洁,但改革后,却仅安排1名工人,“工作量增加1倍,有时候几乎要跑着作业”。
在崇信路一带,工人们反映原本10人的班组,现在改成了4人,但保洁范围几乎没变化。原本8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要延长到10个小时。
除了道路清扫保洁,上门服务的环卫工人也表示工作量增加了。吕师傅所在的班组原来共有9人,负责交通路到桂林宾馆附近片区的上门收集垃圾服务工作,原本每人要拖运4-5车次的垃圾,每车约800斤,“现在少了一人,意味着我们平均每人要多收集拖运半车左右的垃圾”。
象山街道办片区的一位现场主管姚艳辉说,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后,不少原来的一线工人都离开了环卫工作岗位。以该片区为例,原来一线环卫工人有160多人,其中上门服务的有31人,现在只有28人,而清扫保洁的工人减少了约1/4,从原来的约130人,减少至100人左右。“现在的环卫工人招人很难,人员的减少意味着现有岗位上的工人增加了工作量”。
护栏清洗车正在路面作业。(七星区一家承包环卫业务的公司供图)
“摸石头过河”的探索
象山区环卫站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正式实施环卫市场化运作时,原来环卫站942名一线环卫工人,有808人与三家承包公司签约。
“改革实施一个多月来,陆续有一线环卫工人退出公司,最新数据我们还在统计中。”站长蒋磊告诉记者,实施改革前,环卫工作都是以定人定岗的方式进行,如今人员减少,势必增加工作量。
蒋磊以崇信路举例说明,改革前该路段负责清扫保洁的工人有26人,但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该路段如今只有16人,减少了10人。
“前几天,工人们也向我们反映,承包该标段的公司延长了工人上班时间,每月答应增加五六百块钱,但工作量实在太大,工人们表示无法承受。”蒋磊说,还好通过协调后,公司方面暂时取消了这一工作安排计划。“这是环卫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也在不断和承包公司协调、沟通,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吧”。
近年来,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加,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各城区的垃圾量也日益增多。
以七星区为例,2014年该区平均每天的垃圾量约320吨,2015年达到了341吨,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85吨。“以往的环卫作业模式比较原始,都是靠人工清扫,这也造成了一线环卫工人逐年增加。”七星区环卫站副站长罗为明说,2001年时,七星环卫站的一线工人仅有200多人,到2015年则达到了667人。
逐年增多的环卫工人加大了环卫管理的成本,而相对落后原始的作业方式,也逐步表现得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各城区当下迫切进行环卫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原因。
根据《象山区环卫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象山区以象山、南门和平山三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辖区为界,将象山环卫工作分为三个标段,每个办事处为一个标段,把象山区的环卫业务,主要是上门服务和道路清扫保洁业务,进行整体对外招标,采用外包形式,由三家公司承包市场化运作,每家公司承包一个标段。
蒋磊说,经过前期的调研、招投标等工作,今年6月1日,象山区正式实施环卫市场化运作。
在蒋磊看来,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实践,区内环卫工作效率确实比改革前有所提升。首先是环卫管理工作更为专业化。在招标时,就对企业设置了准入门槛,必须是有相应资质的公司来承包,并且对公司的注册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也有要求。如今,辖区内城市主干道以冲洗作业代替人工清扫,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主干道的机械化作业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90%;再者,环卫工作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后,改变以往居民小区垃圾收运模式。以前是由环卫工人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如今在楼栋、小区设立了统一的垃圾投放点,要求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这种模式既提高了环卫工人的作业效率,也让楼道更为干净卫生。
“最重要的改变,是我们环卫站的角色实现了转换,从‘管干一体’转变为‘管干分离’。”蒋磊说,此前的环卫工作几乎都是环卫站统包统揽,干活的和监督的都是环卫站一家安排。如今,环卫业务外包给公司经营管理,环卫站的职责则主要是对公司的工作进行督察。
罗为明则认为,环卫工作走向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市场化运作下的环卫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能够改变以往环卫工人“吃大锅饭”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环卫工作质量。
走市场后矛盾初显
作为承包象山片区的公司,湖南仁仁洁国际清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分公司的项目经理陈思妤说,自6月1日公司接管象山片区的环卫业务后,在作业方式和排班计划等方面做出了调整。
根据各街道的实际情况,整合班组,由小班合成大班,实行班长负责制。此前的9个清扫班,调整为了4个班;上门服务6个班调整为4个班;在排班方面,班组所有人员在凌晨4点进行一次街道的普扫,随后将班组人员分为上午班和下午班。
“这样能让工人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陈思妤说,所有班长都是从原来的一线工人中选拔出来,并且是完全脱岗,不再承担一线环卫工作,只需履行管理职责,此外,加上班组排班调整为了上午和下午,因此,一线作业的环卫工人相对以前而言,人员确实没以前多,劳动强度自然也相对增加。
承包南门片区的公司是广东洁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桂林象山分公司,项目经理曹小斌介绍,该片区的清扫保洁面积达190多万平方米,垃圾量大,任务也相对较重。
在公司管理片区环卫工作后,也进行了班组调整。上门服务班组从原来的10个调整为9个,清扫保洁班组从25个调整为18个。“现在除了我们自己检查,每天还有区、市两级环卫部门的督察,我们对一线工人的要求当然也随之严格,劳动强度比以前大是肯定的。”曹小斌说。
尽管一线工人的工作量、劳动强度相对加大,但上述两家公司的负责人都表示,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都有所提高。如南门片区,提高了一线工人的意外保险额度,从以前的80元每人提到200元每人,街面上作业的电动车也全部购买了保险;陈思妤也介绍,公司接管片区后,80%的一线工人工资都有所上涨。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七星区就曾做过环卫市场化的试点,路段是从虞山桥到漓江桥的环城北二路、普陀路、漓江路这条主干道,试点时间从2014年6月到2015年7月,为期1年。
“矛盾尖锐,效果较差。”罗为明认为,当时试点是比较失败的。主要矛盾在于,环卫工作是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而市场化中的企业则是以企业效益为目的。试点时,是按环卫站原来的经费标准拨付给企业的,而为了控制成本,当时的试点企业在招聘一线环卫工人时,几乎都是选择“老弱病残”,“有时在路面检查,发现卫生死角时,都不好意思喊这些老人去清扫”。
市内某城区环卫站的一位负责人分析称,环卫站作为事业单位,其目的不是创收盈利,基本是靠财政拨款维持日常工作运转,但是实施市场化运作后,企业要担负管理、税收等各方面成本。“企业本身追求的就是利润,为了控制成本,只能通过增加工人工作量或减少人员来实现。”该负责人说,七星区当年试点的“失败”,以及此次象山区市场化运作后,大量一线环卫工流失,在岗员工工作量大增,都是基于上述原因。
既要改革也要保障工人权益
7月6日,一个环卫工作“实施精细化作业、提高服务质量”的启动仪式在七星区举行。这意味着,桂林市道路保洁作业的要求变得更严格、更精细化,乃至会以每平方米道路不超过5克尘土作为标准。据悉,今后市内六城区的道路也将按照这一深度清洁标准开展道路清洗保洁和城市管理工作。
在环卫工作要求愈发严格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是改革后环卫工人的抱怨,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七星区改革的部分经验或可借鉴。
事实上,在上一次试点的过程中,七星区环卫站就一边积累改革经验,一边着手全面推行市场化服务。罗为明说,从去年2月起,全区范围正式全面推行环卫市场化服务,将辖区范围划分成8个标段,其中6个标段外包,2个标段内包。
为了解决在试点过程中碰到的经费问题,七星区全面核算成本,最终决定适度提高市场化服务的单价。《七星区环卫市场化服务实施方案》显示,“实施环卫行政直管时,每年的清扫单价是8.28元/平方米,市场化服务运作后测算单价为11.51元/平方米”。“提高单价,是保障环卫工人权益的方法之一,给企业适当的利润空间,避免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而损害工人权益。”罗为明说。
与此同时,承包环卫服务的企业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目前七星区凡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路段,100%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的覆盖;道路清洗率也大大提高,每天晚上都有清洗车对道路进行清洗作业。
以七星区曾作为试点的路段为例,目前该路段的承包公司是广西家宝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桂林分公司,经理张军说,从虞山桥到漓江桥路段是七星区的主干道,也事关城区的形象。日前,公司专门购置了一台护栏清洗车,作业效率明显提高。
从虞山桥到建干路口的护栏,以往清洗是以人工为主,需要10个工人工作一个下午才能完成,而专业的清洗车只需2个小时。“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作业安全也更有保障。”张军说。
蒋磊介绍,对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方案》中是有明确规定的,中标公司必须接收标段内聘用制工人,并保证其工资福利待遇不低于桂林市环卫系统同工种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且在承包后两年内,原则上不允许无故解聘环卫工人,严重违反《劳动法》及违规违纪的除外;公司还必须严格按照《劳动法》支付工人加班费。
“改革初期,就一线环卫工人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会进一步与各公司沟通,督促其落实《方案》的规定,切实保障工人的权益。”蒋磊说。
对于目前的市场化改革,罗为明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下一步将从机械化作业、垃圾收运模式等各方面,更进一步完善改革;而蒋磊则称,通过公开透明化地在环卫领域引进市场机制,目前来看是可行的,也值得推广。今后将从体制、人员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不断完善承包机制。“目前几家公司的运作模式可能‘一步跨得太大’,作为环卫工人还不太适应,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探索出一套环卫市场化的‘桂林模式’”。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