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翻译公司 桂林翻译公司 桂林翻译公司
123

不可或缺而又屡遭抵制 垃圾转运站建设困局如何破解?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桂林新闻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桂林市一些城区的垃圾转运站数量还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对于某些城区来说数量甚至有所减少。一方面是城市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垃圾转运站建设。垃圾运转难题背后透出的是令人担忧的“垃圾围城”问题。……

 

  不可或缺而又屡遭抵制

  垃圾转运站建设困局如何破解

     桂林日报记者李慧敏 实习生韦连红 文/摄

  ■核心提示

  垃圾转运站就是在垃圾产地(或集中地点)至处理厂之间所设的垃圾中转站。在此,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再换装到大型的或其他运费较低的运载车辆中继续运往垃圾处理场。具体来说,桂林市区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都是由环卫工人到居民区收集之后,送到分布在各个城区的小型垃圾转运站,经过压缩处理、装上大车,在甲山大型垃圾转运站集中,最终运至临桂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如若省略其中垃圾中转的步骤,生活垃圾直接从居民区拉至填埋场,垃圾处理的效率将大大降低。而且居住人数越多、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越大,对于垃圾转运的需求就越大。因此,垃圾转运站作为一项市政基础设施,不仅不可或缺,而且需要保证一定的数量。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桂林市一些城区的垃圾转运站数量还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对于某些城区来说数量甚至有所减少。一方面是城市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垃圾转运站建设。垃圾运转难题背后透出的是令人担忧的“垃圾围城”问题。


着城市的扩张,一些在20多年前建设的转运站点现在已被居民区所包围。

  7月初,在媒体的报道下,东安路上的一处在建中的垃圾转运站一时间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由于距离小区、学校比较近,该转运站甫一出现,就令相邻的中隐小城小区和林溪府小区的业主们炸开了锅。

  “在得知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强烈反对,垃圾转运站就建在小区边上,夏天会臭几条街,而且我还担心老鼠、蟑螂还有细菌滋生,附近还有一个学校,对孩子们的身体也不好。”市民杨女士今年购买了一套位于中隐小城小区的商品房,原本应该在安心等待2017年中旬交房的她,被这一突然建起来的二层建筑弄得很烦恼。

  同杨女士一样,附近的业主对于这处垃圾转运站大多抱着强烈反对的态度,要求政府将其拆除,再加上其他原因,最终秀峰区政府办公室就垃圾转运站事件给予小区业主们答复:“我区研究决定调整建设方案,向市有关部门申请重新选址。经多方协调,目前已重新选定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地点,正在申报手续。正在建设的原作为垃圾中转站项目,我区将继续完善施工收尾工作,届时另作他用。”

  至此,“东安路垃圾转运站事件”似乎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其折射出的垃圾站选址难题依旧在上演着……

  偌大的城市,难以安放的垃圾转运站

  15万的常住人口,仅有一个垃圾转运站

  秀峰区是我市的中心城区,商业繁华,人口也相对稠密,根据2010年桂林市的人口普查数据,秀峰区的常住人口超过15万,每日产生的垃圾量自然也较大。然而与其中心地位不甚相称的是,秀峰区目前只有一个垃圾转运站。“就连这仅有的转运站,都规模较小,每日的转运量也不大,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城区的需求。”秀峰区环卫站昌副站长说,“我们保守估计,按照现在每日产生的垃圾量来算,至少需要设置5个转运站。”

  据了解,目前桂林市区共有21个垃圾转运站,其中秀峰区1座,象山区、叠彩区、雁山区分别有4座,七星区5座,临桂区3座。“像七星、象山等其他几个城区还好,基本上都有4至5座垃圾转运站,就秀峰区的情况最为特殊。原本秀峰区和其他城区一样,也有四五个转运站,但在2000年左右,由于中心广场片区的改造,拆除了一些却一直没有补建,这就导致了遗留至今的垃圾转运难题。”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环卫科研所所长陈志辉说。

  “正是因为我们情况特殊,所以秀峰区对东安路上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十分重视,但现在已经建了却得需要重新选址,这的确是个麻烦的事。”采访中,昌副站长谈及目前他们所面临的难题也感到颇为头疼。


“垃圾水”是转运站“酸腐”异味的重要来源。

  “我们已有20多年没建过新的垃圾转运站”

  虽然其他城区的垃圾中转站数量比秀峰区多,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其他城区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并不比秀峰区小多少。

  “象山区有4座垃圾转运站,这在桂林市的各个城区中已经算比较多的了。但是仍然不够用。如果按照我国现行的《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理想状态下每2平方公里至3平方公里宜设置一个小型转运站,整个象山区的面积约为88平方公里,算起来大约要40座转运站,而实际上,我们只有十分之一。”蒋磊从1993年开始在象山区环卫站工作,现在任站长一职,他略作回忆便告诉记者,整个象山区的垃圾转运站至少有20年没有新建,“也就是说,目前我区的4座转运站使用的时间都已超过了20年。”

  蒋站长介绍说,象山区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在350吨左右,平均下来每个站点每日需要转运近90吨的垃圾,这个量实则已大大超过了当时所设计的日转运量。“以我们的铁西垃圾转运站为例,设计日转运量为40吨,但实际上每天需要处理超过110吨的垃圾,城区内的4个转运站都如此,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着。”

  超负荷工作,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垃圾压缩设备的磨损加快,正常使用年限大大缩短。“本来可以使用8年的,现在只能用5年。像铁西转运站里的设备,基本上是一周一次大修,小修小补不断。”蒋站长说,“另一方面,环卫工人收到垃圾后来到转运站常常需要排队,有时甚至要排两个小时,本身他们的工作就十分辛苦,排队更加使得他们耗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工人们收集生活垃圾的效率。”

  “如果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多2至3座垃圾转运站,那么整个象山区所面临的转运压力将得到大大缓解。”蒋站长补充道。


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下,一处在建垃圾转运站正面临着搬迁的命运。

  垃圾转运站建设现状:频遭抵制、规划“流产”、三易其址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因为附近居民压力等种种原因,秀峰区的一处在建中的垃圾转运站不得不面临搬迁、重新选址的命运。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的事件近两年屡屡发生,光是秀峰区就发生过数次因市民反对或是与附近其他工程项目相冲突而“被搬迁”事件。

  象山区亦然。“我们辖区内现在正有两处垃圾转运站因为遭到投诉,可能会被拆除。一处是铁西转运站、另一处是大风山转运站。”蒋磊介绍说,两个站点,一个是因为大门朝向正对着桂林市第十七中学,另一处是因为附近新建了一个中高端的住宅小区,可令他不解的是,明明是转运站的建设、使用在先,住宅小区建设在后,为何相关人员在规划前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其实这两个老旧的转运站我们也希望能够拆除,更新换代,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减少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但是重新选址选在哪又是一个难题。”蒋磊说。

  根据《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的规定,“替代环境卫生设施未交付前,不得停止使用或拆除原有的环境卫生设施”。这是一条保证转运站的数量不能逐渐减少的“红线”,即使要拆除也必须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

  新建困难、设施老旧、臭气污水无法解决,引发市民愈发抵制的恶性循环

  转运站的数量本来就少,再加上选址新建困难,城市规模和人口又在不断扩大增多,我们的城市生活垃圾正在以何种方式转运呢?

  临时垃圾转运点是其中一个途径。陈志辉告诉记者,目前整个秀峰区的垃圾转运工作大部分依赖临时转运点完成。“所谓临时转运点,和垃圾转运站的区别较大,它的设施比较简陋,一般就是两辆垃圾压缩车停在露天的空地上,没有除臭的设备。而且这些临时转运点的分布数量其实也很少,像中心广场片区的垃圾,都需要环卫工人运到位于中隐路上的一处临时转运点进行处理,路程超过4公里,导致环卫工人每天要将更多时间花在路途上。另一方面,一个临时垃圾转运点每日的转运量比较大,那么很可能造成垃圾不能及时运走,垃圾的臭味和它停留的时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依赖临时垃圾转运点都是出于无奈的下策。”陈志辉说。

  另外,和象山区一样,不少城区不得不继续依赖老旧转运站超负荷运作。在设备陈旧、经常需要维修的状态下,即使每天多次清洗,也很难做到臭味、垃圾污水的控制。导致附近的居民不敢开窗、生活受到影响,更加排斥垃圾转运站,新建更为困难,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现在我们普遍还面临着环卫工人流失严重的问题,招人难,想要留住人更难,这和工人们高强度的工作量不无关系。”蒋磊说。

  垃圾转运站=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

  臭味、污水、噪声、老鼠、蚊虫……已经成为了多数市民对于转运站的第一印象。那么事实是否真的都是如此?

  7月14日,记者来到金鸡岭路中转站,这里似乎和大家印象中的转运站有一些不同。这座约两层高的建筑位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岭校区的西侧,绿色的树木将其和旁边的其他商铺分隔开来。下午3点左右,天气正炎热,但是记者走近转运站,也没有闻到明显的异味。距离转运站不到十米的地方,有一些小贩正在沿街售卖水果。“没什么气味啊,我每天下午都要过来摆摆摊的,虽然离得近,但是我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影响。”卖芒果的小贩刘大伯说。

  随后记者走入了转运站内,垃圾压缩设备正处于停止运转的状态,工作人员董大姐正坐在站内休息,她告诉记者,这个转运站是和五里店转运站一起在2014年1月开始投入使用的,平时管理得比较严,每天都要清洗一至两遍,而且设备比较先进,所以对附近环境的影响比较小,“有时环卫工人们还会在站里吃午饭呢。”董大姐说。

  “这几年我们也去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学习考察过,这些城市垃圾站的技术都已非常成熟,绿色植被覆盖,你从外面看就像一个小公园一样,甚至不能一眼分辨出它是一个垃圾站。”蒋磊说。

  如果现在要新建垃圾转运站,我们能否达到广州、深圳那样的水平呢?蒋磊回答:“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可以采取PPP(政府和资本合作)的形式,通过招商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增加绿化面积,采用先进设备,作业时实现封闭、减容、压缩,使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指标达到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标准要求。余下的,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垃圾日产日清,及时清扫,转运站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将会降到最低。”

  破局——— 盼多方努力,摆脱“垃圾围城”的梦魇

  环境专家:垃圾转运站的选址要审慎

  钟山是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方向的副教授,对于垃圾转运站的建设难题他也一直有所关注。“垃圾转运站由于其自身的属性,不得不建在人口比较密集、垃圾产量比较大的区域,如果选址过于偏远,就失去了它作为中转点的意义。但如果选址离居民区太近,又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出现转运站的选址建设难几乎是必然事件。”钟山说。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时常观察桂林的垃圾转运站,我发现一些站点的选址确实存在问题,但是鉴于许多站点都是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年前修建的,也许在当时它的选址是科学的,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被居民区所包围。”钟山说,“因此城市的规划部门在对垃圾转运站进行选址时,要多一点审慎,目光也要放长远一些。”

  钟山强调,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要规划先行,城乡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时,应该要预留好一定的面积,用于转运站的建设,相关的环境卫生设施也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一旦确定了规划,那么垃圾转运站的附近就不宜再进行房地产项目、居民小区、学校等的建设。

  “如果立足于一个具体的垃圾转运站,其设置的位置应该和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定小型转运站和周边建筑的最小距离在8至10米,个人认为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更远一些。而且站点的选址应位于人口密集区下风向的位置,门口要朝向空旷的地方。”钟山说,他还特别强调,转运站的周围最好设置防护栏、防护绿化带,因为有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能让人们无论从嗅觉上还是从视觉上都会感觉更舒服。

  环卫系统:政府信息宜公开透明,同时期待市民的理解

  在秀峰区东安路上的垃圾转运站引发附近业主的强烈反对后,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曾做过反思:“没有事先征集附近居民的意见、公示规划确实容易引起市民的不满情绪,毕竟转运站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在规划建设之前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意见,提前告知居民并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然后依法公示详细的规划,那么居民们的抵制情绪应该会小很多。”

  另一方面,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也一再强调,要解决桂林市的垃圾转运站的选址建设难问题,离不开广大市民真正地理解、接纳转运站。“市民们不希望小区旁建垃圾转运站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多年来垃圾站的选址工作一直都很难做。但是垃圾转运站属于民生基础设施工程,从长远来看、大局来看,这个工程是对每一个市民都有好处的,过度依赖临时转运点、老旧转运点,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所以我们也希望市民对我们的工作能够多一点理解。”陈志辉说。

  延伸阅读:

  东安路一垃圾中转站违规在建引居民怨气 环卫站道苦衷

  乡村遭遇“垃圾围村”困扰 如何能根治“污染下乡”?

  桂林市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获补助资金5920万


桂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